民進黨官方網站 民進黨官方噗浪 立院黨團 政策會 青年部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12/6

解決學用落差跟少子化問題 蔡英文:讓大學變成創業及就業的基地

    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今(5)日出席「蔡英文.陳建仁2016全國交通運輸後援總會成立大會」會前針對媒體詢及教育部公佈67系所招生只有三成左右,蔡英文表示,昨天在教育政策已說明,台灣面臨的高等教育的問題,主要是在兩個層面,學用落差跟少子化的問題。她認為,這必須要強化大學、產業的連結以及在地的連結,讓大學變成創業及就業的基地,也是地方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如果能夠做比較好的結合,而且在國民教育銜接到大學教育,讓學生更能夠跟社會接軌,更能了解自已的需求,且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更針對他們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的話,相信學用落差的現象可以降低。
      至於少子化造成大學過剩的問題,蔡英文表示,昨天也提到一個整套的方案,將來政府不會坐視不管,讓大學自生自滅,未來會積極的來處理,配合區域跟國家發展的策略,主動協助大學的整併跟轉型。另一方面,在經過轉型跟整併之後,讓大學能夠針對產業、社會發展的需求來教育下一代,同時,也能做為產業發展發動的力量。這些昨天在發表會有一個完整的計畫,將來有執政的機會,將積極主動的來解決這些問題。
      至於對媒體問到陸生納健保的看法,蔡英文表示,陸生納健保不是問題,民進黨是支持的。只是陸生跟其他外來的學生,他們之間健保補助的問題,希望能夠有一個基本結構性的解決,從健保相關的規定解決。她認為要對所有外來學生在健保上的待遇一致,民進黨希望能根本性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權宜性修改兩岸相關的條文而已。
      最後針對中彰地區的立委預估會有幾席,得票數預期會有多少?蔡英文表示,總統的部分都持續穩定,也希望這個穩定的態勢可以一直穩定到116號,現在是希望能為維持九合一大選的趨勢,能夠比現狀好,而且希望可以好很多,讓這個力道,能增加在台中、彰化的立委席次。蔡英文說,民進黨在台中彰化的立委,提名的都是青壯世代,幹勁十足、充滿理想、而且深耕基層。她也希望在這次的選舉,在台中、彰化兩個地方的席次能有所成長。

解決學用落差跟少子化問題 蔡英文:讓大學變成創業及就業的基地

 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今(5)日出席「蔡英文.陳建仁2016全國交通運輸後援總會成立大會」會前針對媒體詢及教育部公佈67系所招生只有三成左右,蔡英文表示,昨天在教育政策已說明,台灣面臨的高等教育的問題,主要是在兩個層面,學用落差跟少子化的問題。她認為,這必須要強化大學、產業的連結以及在地的連結,讓大學變成創業及就業的基地,也是地方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如果能夠做比較好的結合,而且在國民教育銜接到大學教育,讓學生更能夠跟社會接軌,更能了解自已的需求,且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更針對他們的需求與社會的需求的話,相信學用落差的現象可以降低。
      至於少子化造成大學過剩的問題,蔡英文表示,昨天也提到一個整套的方案,將來政府不會坐視不管,讓大學自生自滅,未來會積極的來處理,配合區域跟國家發展的策略,主動協助大學的整併跟轉型。另一方面,在經過轉型跟整併之後,讓大學能夠針對產業、社會發展的需求來教育下一代,同時,也能做為產業發展發動的力量。這些昨天在發表會有一個完整的計畫,將來有執政的機會,將積極主動的來解決這些問題。
      至於對媒體問到陸生納健保的看法,蔡英文表示,陸生納健保不是問題,民進黨是支持的。只是陸生跟其他外來的學生,他們之間健保補助的問題,希望能夠有一個基本結構性的解決,從健保相關的規定解決。她認為要對所有外來學生在健保上的待遇一致,民進黨希望能根本性處理這個問題,而不是權宜性修改兩岸相關的條文而已。
      最後針對中彰地區的立委預估會有幾席,得票數預期會有多少?蔡英文表示,總統的部分都持續穩定,也希望這個穩定的態勢可以一直穩定到116號,現在是希望能為維持九合一大選的趨勢,能夠比現狀好,而且希望可以好很多,讓這個力道,能增加在台中、彰化的立委席次。蔡英文說,民進黨在台中彰化的立委,提名的都是青壯世代,幹勁十足、充滿理想、而且深耕基層。她也希望在這次的選舉,在台中、彰化兩個地方的席次能有所成長。

談教育政策 蔡英文:讓我們的孩子學習獨立自主成為一個成熟的公民

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今(4)日在智庫社會群顧問林萬億、智庫教育小組召集人陳東升、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張景森陪同下,召開2016蔡英文教育政策公佈記者會。會後針對媒體詢問上任後如何處理課綱微調的議題,蔡英文表示,課綱微調的問題在於如何凝聚社會共識,特別是有關於台灣過去的歷史要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這不僅是課綱微調的事情,而是社會集體認知與共識的形成過程,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譬如德國就採取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這類爭議。蔡英文強調,課綱微調必須遵照透明、公開的原則,並且有社會代表性的人共同參與討論,相信課綱爭議不會讓台灣社會產生對立。

記者也詢問政策中提及設立專法與成立基金來處理大學退場的問題,具體希望達成整併或退場的數字是多少?林萬億表示,過剩大學的處理方式,包括整併、轉型與退場,退場只是其中一項,有些大學也已經逐步自己退場。前陣子教育部也提到可能會有35所大學會受到波及,林萬億認為最後真正合併或留下幾間大學還是一個預估值,並沒有辦法立刻說明具體數字。林萬億表示,未來希望能設有處理大學退場的條例與專法,包括保障學生的受教權、教職員工的工作權,同時讓大學整併過程中不要造成資源浪費,他說,就目前的資源來看,若能有50100億基金,應該能把3040幾所的學校做平順地處理。他強調,基金具有循環性,將過剩大學適度轉型不是浪費國家資源,也可藉此積極改善現在的大學教育。

媒體詢問針對重新檢討大學入學方式,有無具體的方向,林萬億表示,大學與12年國教基本上還是有差異的,現在大學有比較多元的入學方式,我們希望更擴大這種多元,特別是大家爭議中的所得偏低、藍領階級家庭,他們的子女就讀公立大學的比例偏低,低所得的家庭讀大學的比例也和他們原來所佔的人口群不成比例,造成所謂世代複製階級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除了獎學金方式外,再增加更多的入學機會,讓所得偏低或所謂藍領階級的子女有機會讀大學,當然他們讀大學後所需要的協助,也要有配套來協助。

媒體詢及台灣有一派家長認為應該恢復聯考制度,林萬億表示,現階段不應該再回到過去的聯考制度,此刻要解決的是十二年國教之下的會考制度及均優質化、教學現場等問題。他說,如果現有制度有問題就走回頭路,台灣會永遠陷在這個輪迴中,這不是未來執政者應該做的。林萬億表示,回到傳統聯考方式的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接受,走回頭路也不是現代社會應該做的,我們想要改革12年國教達到全面免試,是以提升學校內的教學品質取代考試引導教學。至於大學的部分,現在多元、廣泛的入學管道其實就可以解決問題,大學也不應該回到當年以聯考方式來篩選。

教育小組召集人則陳東升則表示,目前大學入學方式雖是已經多元,但比較好的大學或公立大學,就讀的學生仍以中上階級為主,我們希望能夠擴大藍領或弱勢家庭的子弟,在公立或辦得比較好的私立大學有入學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們入學後在部分學科表現不如預期,可以有一年的銜接期來強化他們在這些基礎學科的能力。另外,除了入學方式多元,同時也要提升學習的品質,對於畢業的標準應逐漸提高。

而針對媒體詢及藍綠對於「18歲公民權」憲改無法達成共識該如何解決,蔡英文表示,「18歲公民權」是社會普遍認為的趨勢,也應該朝這個方向來努力。民進黨的立場是希望能夠修憲將公民權下調到18歲,其他政黨對這個議題也沒有特別反對,只是在憲改議題處理的過程中,它被拿來先作為兩階段憲改中間的前階段處理、還是要放在整體憲改的議程一起來處理,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最主要的差別。她強調,民進黨與公民團體的立場是希望兩階段修憲,就比較沒有爭議的部分先行修憲,譬如18歲公民權,但是國民黨的想法顯然不是這樣。她說,對於問題的處理先後順序及方式,政黨之間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就「18歲公民權」有相當程度的共識,所以在此前提下,以18歲作為公民權的重要指標,希望國民教育過程中,就要學習必要的生活能力與職業技能,讓我們的小孩到18歲是一個成熟的公民,可以承擔起社會的責任,也可以獨立自主。而獨立自主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公民權行使的要件。

另針對媒體詢問未來如果執政,陸生來台數量會增加還是減少?蔡英文表示,陸生人數不會減少,會依照實際情況做檢討。陸生來台灣接受教育,與台灣學生一起接受教育訓練,這是一個值得繼續執行的政策,當然這個過程中還是有細節必須更細緻處理,不過民進黨對陸生議題仍會採取開放的態度。

蔡英文教育政策發表記者會致詞全文

   民主進步黨主席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今(4)日由智庫社會群顧問林萬億、智庫教育小組召集人陳東升、競選辦公室政策執行長張景森陪同,出席2016蔡英文教育政策公佈記者會。在聽取林萬億教授的簡報後,蔡英文親自公佈2016總統大選教育政策,並接受媒體提問。蔡英文致詞時提出「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家長減輕負擔」、「讓教育跟上時代」、「培養成熟的十八歲公民」四項重要目標,以及為了達到四項目標的六大政策方向。蔡英文表示,思考教育政策應該回到原點,想一想教育的意義和目標,教育對學生而言,應該是一段快樂學習的過程,對家長來說,不應該是ㄧ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資源應該有某個程度的公共化;教育也必須跟得上時代,貼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價值,用以培養下一世代的思辨、數位和語文能力以及文化涵養;教育體系也必須具備能力,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成熟公民,能夠完整承擔社會責任。最後,蔡英文認為,教育要與時俱進、政策要對症下藥,全面來解決當前體制的問題,真正發揮人才培育的功能。
       蔡英文政策發表全文如下:
       各位媒體朋友,首先我要先謝謝林萬億老師帶領我們教育小組以及陳東升老師共同來主持的教育小組。
       教育政策在現在才發表不是代表不重要,事實上它非常的重要,教育小組很可能是我們智庫裡面討論最久的一個政策議題,同時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請專家學者一起來,也請了很多教師,不論是高中老師、高職老師或是大學教授一起來,我們也有請產業代表來解釋產業的需求,也請家長團體,大家都一起來談,我也到了很多地方,參與很多座談的機會,在過程中有持續考慮台灣教育的議題在下一個階段該如何面對。教育小組的成員現在有十多位在過去一段時間他們非常的辛苦,在這裡我們要對教育小組表達謝意。
       首先我們談到下個階段的教育政策,其實我們要先考慮到教育的意義跟目標在哪裡,尤其是考慮到我們將來面對的挑戰。過去20年,「教改」這兩個字,從代表「理想」的名詞,變成很多人心中的問號。這20年來,台灣教育制度的難題,可以說是「千絲萬縷」,當然在過去的時間有一些進步,但是也有更多的爭議,都被廣泛討論。
       所以,在思考教育政策之前,我們必須回到原點想一想,教育的意義和目標,究竟應該是什麼?
       首先,我認為教育對學生而言,應該是一段快樂學習的過程。在國民教育的階段,學生應該在老師和家長的支持下,透過學習去探索自己的志趣和潛能,並且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下,學生不會被篩選、被分類、被放棄,更不必有激烈的競爭壓力。
       其次,我認為教育對家長來說,不應該是ㄧ個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所以教育資源必須一定程度的公共化,保障弱勢家庭子弟的學習機會。教育更必須避免學用落差,幫助下一代,在職場上有充分的競爭力,家長們才不必擔憂孩子的未來。
       第三,我認為教育必須跟得上時代,貼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價值。以往的教育模式,偏重考試、記憶、和標準答案,它或許適合過去以「代工」為生產模式的產業需求,但是這些舊觀念,不應該繼續拿來框架新一代的學習方式和內容。
       未來的新經濟時代,更講究創意、研發、行銷,所以學生更需要被培養的,是思辨、數位和語文能力,還有文化涵養,這才是下一個世代和產業,所必備的特質。
       最後,我認為教育體系必須有能力,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成熟公民。
       在大多數工業先進國家,十八歲就是成年人,是已經成熟、獨立的年紀。所以我們主張十八歲的青年,應該擁有完整的公民權;但是也因為如此,教育體系就更有責任,在國民教育的階段,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讓他們學習生活能力與職業技能,具備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這樣當他們到了十八歲的時候,才能夠獨立自主,完整的承擔社會責任。
       我希望未來的年輕人,可以走的道路,應該更寬廣而多元。我希望很快的未來,我們的高中職學生,不再只是忙碌於「升學」這件事,而是可以按照他們的性向去發揮自己的特長。在十八歲畢業後,他們當然可以選擇繼續升學;但是,他們也可以選擇先進入職場工作,或者去當國際志工、去偏鄉做社會服務。
       這樣的年輕人,在經過社會歷練之後重返校園,會更加成熟、更清楚自己追求的目標。而我們高等教育體系,也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珍惜這樣的年輕人,並且提供更多的誘因,吸引他們重返校園學習。
       簡單來說,「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家長減輕負擔」、「讓教育跟上時代」、「培養成熟的十八歲公民」,就是我們教育政策的四項重要目標。
       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應該對症下藥。所以今天,我要宣示教育政策的六大方向。
       第一, 針對幼教的部分:我們必須立刻來做的,就是擴大幼兒托育的公共化,提供價格合理、品質有保障的托育服務,才能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這也是扭轉少子化危機的重要作為。
       第二, 針對國民教育的部份:最重要的是去解決令人困擾的入學制度。我們希望能盡快做到全面免試、就近入學。而「優先投入資源,盡速做到高中職的均優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倉促上路的十二年國教,之所以難以成功,就是因為沒有「高中職均優化」當基礎,也無法破除「只有進好學校,才能得到好教育」的迷思。
       未來一定要投入足夠的資源,提高社區高中的教學品質。高中可以跟鄰近的大學、或是專業團體來合作,開辦各種資優學程,讓資優學生不必擠破頭進去明星高中,即使在社區高中就近入學,同樣能得到好的教育。同時,為了避免學生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學習無趣與挫折,未來的國民教育應將部分課程實施分組教學。這樣一來,逐步做到全面免試的學區入學,阻力就會大幅降低。
       第三, 有關技職教育的部份:未來改革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全力來縮短學用落差,盡量去銜接學校教育與職場實務,也必須廣泛向各行各業徵求人才,讓第一線的實務工作者,有機會在學校裡面傳授自己的經驗,讓學生可以透過學習跟實作,來趕上業界的腳步。
       同時,在制度上我們要提供更活化的設計,讓各種證書的取得更彈性化,修課不限於學校,也可以藉此鼓勵在職場一段時間的就業人力,回流到學校,繼續進修,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第四, 針對高等教育的部份:學用落差也是高等教育面對的問題。大學應該要考量自己的優勢與傳統、所在地區的產業與文化需求,來發展學校的特色;過度追求統計報表的學術績效跟數字,卻沒有結合社會趨勢、發展自有特色,大學就無法培養出國家未來需要的人才。
       大學也應該跟地方產業建立伙伴關係,加強產學合作,讓大學可以成為地方產業研發或人才技術的培訓中心跟後盾。
       此外,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我們無可避免要面對大學供過於求的問題。我認為,政府不能放任大學自生自滅,應該要配合國家發展與區域發展的策略,推動大學的轉型跟整併。
       面對必須退場的大學,也一定要優先保障現有學生的受教權與教職員權益,我們主張要立專法、成立專案辦公室與基金,平順的來處理退場相關的問題。
       第五, 有關專業師資的部份:在剛剛談到的教育四個階段當中,學生固然是主體,但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和學生互動的老師,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所以在幼兒教育的部份,我們要全力來改善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讓他們提供小朋友最好的照顧和教導。
       在國民教育的部份,我們要讓老師有更大的自主空間,鼓勵職能成長和教案研發,用更多元活潑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考跟潛能。
        在技職教育的部份,我們也會讓職業達人或業界人才,進入學校當中,傳授自己第一手的經驗,銜接學生的學習與就業。
        在高等教育的部份,老師是引導學生研究、培養專業能力的關鍵角色,「教育學生」是他們的重要職責,並非所有人都要盲目追求國際論文的發表。
       我認為,只有當老師的角色被真正看見、被肯認,教育改革的最後一片拼圖才會完整,我們也才有可能解決教育制度在每個階段的問題,真正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
       第六, 是有關「前瞻教育」的主張,教育必須要跟得上時代,我們不應該只為今日而教育,而是要為明日而教育,學生也要為了明日而學習。
        因此我們希望未來的教學,應該要強化學生包括問題解決、生活美學、知識累積、跨科整合、多元創新與團隊合作這六大前瞻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能夠和社會接軌,承擔未來的挑戰。而為了讓學生有空間學習這些能力,也必須同步簡化課綱,逐步鬆綁課程,啟動由下而上的課程改革。
       對於選擇先投入職場的高中職畢業生,政府也要提供更多實質的支持。投入職場的,要打造一個可以讓他們安心學習技能的環境;擔任志工服務的,政府可以創造許多有意義的國內外服務工作;甚至志願從軍的,我們也要讓年輕人在部隊中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專業技能。
        同時,為了因應越來越多樣的職業生涯模式,未來的教育體系應該要更開放,讓先去社會歷練、工作的青年,可以隨時選擇回到校園繼續深造。因此包括入學優惠、入學資格保留等銜接的配套必須要儘快完善,才能支持青年更適性與多元的發展。
       最後我要說,我的教育理念很簡單,下一個世代需要怎樣的人才,現在的教育體系就有責任,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所以,教育要與時俱進,政策要對症下藥,全面來解決當前教育體制的問題,讓教育真正發揮人才培育的功能。
       謝謝大家!

2015/11/20

出席補教師鐸獎頒獎典禮 蔡英文:教育決定了下一代的知識和發展,也決定了國家的將來

民主進步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今(17)日上午由立法委員段宜康、何欣純、趙天麟及前立委李俊毅陪同,出席「104年育苗專案較優表揚大會暨補教師鐸獎頒獎典禮」,會中並頒發四個獎項與清寒獎助學金,蔡英文致詞表示,今天的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成立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十四個年頭,一直努力於補習教育界整體的提升。蔡英文說,補教界的朋友們,長期以來對教育政策和制度有許多啟發性的建言,對弱勢兒童的關心也不遺餘力。蔡英文說:「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最根本的事情」,教育決定了下一代的知識和發展,也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將來。

蔡英文提到,從很多層面來看,教育資源都非常不平均,不只城鄉之間、城市之間有差距,甚至每一個不同的學校、學區之間,也都有很多差距。而學習資源的不平均,可能會導致將來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因此,更應該要保障每一個孩子,特別是弱勢家庭的學生,可以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與資源,這是教育政策的關鍵重點。蔡英文說,她今年六月到美國出訪時,特別拜會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赫克曼在研究中提出用政府的資源投入弱勢兒童的學前教育,可以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可減少將來的社會福利支出。蔡英文也提出,成立「教育儲蓄發展帳戶」,針對經濟弱勢家戶中的兒童,挹注教育的資源。

蔡英文認為,盡早開始為孩子累積一筆固定的教育經費,將來就比較有機會受完高等教育。這個教育資本,將來也會成為他們向上流動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她對中華民國補習教育全國總會推動以關懷弱勢為主的「育苗專案」表示感佩。這讓很多低收入戶、特殊境遇、職災勞工的弱勢家庭孩子,都可以得到免費的優惠名額,有更多機會上課和學習,在104年度,全台灣各縣市加起來的回饋總值,已經達到24千萬。她說,這些善心,不只點亮這些孩子的將來,也真正讓台灣的教育機會更普及、更平等。

最後,蔡英文也對得到補教師鐸獎的教師們予以肯定。蔡英文認為,教育政策當中,終身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希望補教的發展可以越來越多樣化,不但可以幫很多學生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也成為讓更多成人開啟新視野、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場域。蔡英文說,只要讓台灣的每一個人,都永遠抱持對知識的渴望與好奇,不論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都可以繼續學習、求知若渴,整個台灣社會,就會是一個持續向前、生生不息的社會。

蔡英文於活動前接受媒體訪問,針對媒體詢及何時安排副手陳建仁跑行程,是分進合擊還是同台。蔡英文表示,幕僚正緊鑼密鼓地作業,等到一切就緒之後,就會公布他的行程,至於是否同台則要看情況,因為行程其實蠻多的,如果有時候可以分工一下也蠻好的。而有關昨日宣布副手後臉書(FACEBOOK)隨即出現一堆「陳建仁」的假帳號,蔡英文表示,選舉還是正大光明點好,很多小動作其實是不必要的,她說,選舉剩下兩個月左右,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這次2016年大選能夠保持一定的格調。記者追問9月就傳出梵諦岡可能會在明年大選後和台灣斷交並與中共建交,選擇陳建仁擔任副手是否想穩定和梵諦岡的友邦關係。蔡英文則回應,在人選的選擇思考時,並沒有考慮到這個因素,她強調,由陳建仁副院長擔任副總統是很好的選擇,希望他將來對台灣有很多有用的地方。

媒體詢及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說不要負面選舉,但黨籍立委上午卻召開記者會抹黑陳建仁論文抄襲一事,蔡英文表示,陳副院長的論文問題,主要是因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在處理注釋時候的疏忽,由審查單位提出建議請他修改,論文按照建議修改並經過嚴格審查後,也刊登在「Cancer」這個國際知名且非常權威的期刊。她說,「如果這個案子真涉及抄襲,這麼知名、權威的國際雜誌就不會刊登它。」。蔡英文認為,國民黨每次到選舉後期就開始打對立牌、抹黑牌、甚至是恐嚇牌。經過20122014的宇昌及MG149案後,台灣的選民開始知道、也變得成熟,她還是期待大家在最後兩個月維持住2016年選舉的格調。最後,針對媒體邀約總統參選人進行電視辯論一事,蔡英文表示,她曾說過總統大選過程中,辯論是必要的過程,現在當然有很多媒體提出邀約,有關辯論要怎麼樣的舉行、用什麼方式來做,還是讓競選總部與媒體來做一個溝通協調。

2015/10/9

讓弱勢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跟機會 蔡英文:成立個人的「教育儲蓄發展帳戶」

民主進步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今(4)日應邀出席「聽台灣歌,說台灣情」音樂會,台中市長林佳龍、副市長張光瑤、前台中市長張溫鷹、前駐日代表許世楷及300餘位國際扶輪3460地區成員同聚,場面熱烈。蔡英文致詞時除盛讚扶輪社關心公益、對社會有極大貢獻,也藉此機會闡述她針對弱勢兒童的政策,並重申「五大社會安定計畫」。主辦單位並安排多位小朋友送上寫有各種願望的小豬撲滿,希望蔡英文幫助他們打造一個可以實現願望的國家。

      蔡英文致詞全文如下:

      感謝劉昭惠董事長舉辦了這場很有意義的音樂會,也讓我有這個機會,跟大家聚在一起。我知道PDG Music,除了在音樂方面是權威性的專家,也長期投入兒童福利、兒童照顧的領域。所以我今天要跟大家來分享,我們要怎麼樣來照顧我們的下一代跟我們的弱勢者。

      PDG Music目前領導的向上社會福利基金會,幫助了很多弱勢、身心障礙的兒童,現在也慢慢擴大服務的範圍,對身障者的家屬跟照顧者,也提供了很多支持。

      除了劉董事長,今天現場的各位扶輪社友,也都是社會上各個專業領域的中流砥柱。我相信大家不但事業做得好,事業做得很大,對於社會也還是非常關心,也對公益非常投入,我非常感佩這樣的精神。就是因為這樣,台灣民間自發性的力量,跟民間所創造出來的社會力,還是讓台灣不斷前進,雖然台灣的政府常常是令人失望的,但是我們台灣民間的社會力是很旺盛的。

      我們3460地區的扶輪社,一直也都是發展最蓬勃,社會服務最好的區域之一。在20142015年度,總監賴光雄Jim,發起的「扶輪之子認養計劃」,拜訪了中寮鄉所有需要幫助的弱勢學童,提供他們經濟上的資助,也給他們定期的關懷跟鼓勵。我了解說,這個計畫現在已經造福了將近1500個學童。

      台灣現在很多的鄉村地區,青壯人口外流,貧富差距也非常大,所以,對我來講,這種感受很深。對於這些比較偏鄉或是非都會地區的小朋友,社區就要協助跟關懷,讓這些孩子持續安心的成長、持續地感受到溫暖的重要力量,這是我們社會整體的責任。

      我了解今年扶輪社的年度主題,就是"be a gift to the world",讓自己成為獻給世界的禮物。我想各位的行動,真正的呼應了這個主題,也真正的表現了扶輪社的精神。請大家給自己一個掌聲。

      各位對社會的貢獻跟付出,我非常欽佩,也非常感激。

      我知道扶輪社一直是熱心公益的先驅,特別是針對兒童的關懷,3460地區做了很多努力,我們劉董事長,也一直長期在這個議題上面耕耘。

      也因為這樣,今天我特別想跟大家談一下這個問題。這一段時間,我談了很多政策議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關於要照顧好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也是我們的小朋友,給他們安心成長的環境、良好的教育、足夠的經濟支持,特別是針對弱勢的小朋友,國家對他們有很大的責任。

      我要談一個小故事,我在智庫討論政策的時候,我們智庫的執行長林全,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所以民進黨執政的八年,財政是最好,我們最後的幾年,其實每一年的預算都是打平的,沒有赤字的。所以,就是要有一個人,這樣的擔當,把錢控制住,不會亂花錢,國家的財政才不會崩壞。但是林全有一次跟我講,他說極度快速老化的社會,有一天如果你再看到街上有一個小朋友,你會感動地連眼淚都會掉下來。我們的小孩子越來越少,年輕人越來越不肯生,在這個時候,你就會覺得說,看到每一個小朋友,都會覺得這好像是我們共同的寶貝的感覺。所以這個社會,對這種願意生、願意養的年輕人,我們社會大家都有一種責任,不能替他生,但至少要替他養。所以這個是我們下個世代的這些小朋友,其實是社會共同的資產,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我們的公共政策,應該從這個角度來切入。

      這段時間,我提出一個計畫,叫做「五大社會安定計畫」,我們希望把社會的安全網絡全部做起來,在前面事業打拼的時候,當你掉下來的時候、需要幫忙的時候,各位已經當老闆的就接起來,這個在先進的國家叫做「社會安全網」,這個到現在,這個網在台灣還不夠強,也不夠完整,所以我們下一次執政的時候,就要把這個社會安全網做起來。

      在這當中,我們希望打造一個完善的、社區化的托育服務體系,就是希望能幫助年輕父母,照顧好自己的孩子。還有安心住宅方案,希望給年輕、弱勢家庭,提供良好的、平價的居住選擇,讓這些年輕的夫妻們,或者朋友們,不需要因為錢不夠而住到很遠的地方,他有權利住在都市裡,且國家有義務提供平價的房屋他們住,我相信如果把房子的問題替他們解決,對這些年輕的夫妻或朋友,對他們的負擔是一個很大的減輕,他們也會比較願意生、願意養我們的下一代。

      「五大社會安定計畫」當中的「治安維護」,特別提到了兒童安全的保障。我認為保障兒童的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無論在家庭、學校或者任何地方,我們要讓孩子的成長,可以免於暴力的威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希望未來,要完善學校的輔導和通報系統,盡量在前端,也就是預防暴力發生,而不是事後的補救。特別是在一些弱勢的、高風險的家庭,容易有家暴的情況出現,因此社工的人數,質與量都必須增加,加強對這些家庭的照顧跟關心,協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們。

      對於這些孩子,教育是除了家庭之外,對孩子一生影響最大的因素。特別對弱勢家庭的孩子而言,教育是脫離貧窮最重要途徑。所以國家必須要提供多元的教育環境,為這些小孩奠定好的基礎。

      十二年國教實施以後,我們的教育已經不能再像過去,只著重背誦與考試。現在的學生,更應該盡早去接觸、培養各種多元的能力,從國小教育,就應該積極融入對多元職涯的認識。讓每個學生從小就開始摸索自己的興趣,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好好地發展自己未來的方向。

      我在發表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時候,也特別提到,要對身心障礙的孩子,提供特別教育的支持。

      有一些孩子,在肢體或是智能發展方面有障礙,但是,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把孩子無障礙的環境做好,身心有障礙的人,他能夠通行無阻,他能夠跟一般人一樣正常的生活,他就不是一個有障礙的人。只要給這些孩子適當的資源跟支持,他們一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針對身心障礙的學生,國家要在每個教育階段,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源跟支持。尤其是升學的部分,要針對身心障礙學生規劃多元入學的管道,提供多元的安置機會,讓這些學生也可以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

      今年六月我到美國芝加哥,跟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會面,他是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可是他講的都是教育問題。在他的研究裡面發現,用政府的資源投入弱勢兒童的學前教育,可以讓他們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也可以減少將來的社會福利支出。

      我知道扶輪社的朋友們,對弱勢兒童特別的關心。我也真心的認為,讓弱勢兒童擺脫弱勢的命運,的確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課題。

      出身貧窮家庭的學生,經常因為缺乏資源,而無法擺脫貧窮的循環。所以,究竟要怎麼樣讓弱勢家庭的小孩,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得不到公平的發展機會?為了這個問題,民進黨的智庫,有一組專家,為了這個議題想了很久、討論了很久。他們參考了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想出了一個辦法。

      這個政策構想,就是要針對經濟弱勢家庭的小孩,成立個人的「教育儲蓄發展帳戶」,每年存入一筆定額的錢,這筆錢,我們初步的大概一年要存一萬五進去。這筆經費,一部份來自於家長或善心人士,另一部份來自於中央政府的預算,再加上提供優惠的利息,這樣一直到孩子滿18歲的時候,就可以累積成為一筆教育基金。若政府給一萬五,家長或社會幫助他另外一萬五,一年就可以存3萬,先把時間因素等排除的話,18年就有54萬。

      這筆基金的意義,就是讓弱勢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跟機會,可以完成最基本的高等教育,讓更好的教育,幫助他們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擺脫貧窮的環境。

      我們現在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小朋友,他就是一個弱勢家庭,他能夠上大學已經不錯,但是沒學費,只好去做貸款,身上背著負債,出了社會之後,薪水還是很低,他沒有辦法還負債,更何況叫他去租房子、買房子,安家立業的可能性不大。若這個方案做得好的話,其實這些小孩在上學之前,他的學費已經都準備好了,他畢業的時候不需要背著這麼大的學貸。

      教育是讓弱勢孩子翻轉命運,最重要的工具。但大學的學費,特別是私立大學,對很多弱勢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我們不希望弱勢家庭的學生,因為負擔不起,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或者背負著學貸來求學,還沒出社會,就有債務綁在身上,這不是一個社會要看到年輕的小孩,在還沒跨出第一步的時候,身上已經背滿了一大筆債務。

      這個做法,在其他國家已經有成功的經驗。有了政府的鼓勵跟協助,也讓很多經濟弱勢的家長們有了動力,為孩子的未來累積一份希望。

      就是這樣,把政府、社會、家庭的力量串聯起來,就可以點亮孩子的未來。

      所以我也希望,將來如果這些小孩子們的父母有困難,沒有辦法存入相對的經費的時候,社會的整體也可以來補足這個不足。讓小孩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去感覺到社會上有一組人,包括政府,大家都在跟他一起成長,在他成長的每一個時刻,都有一份資金的投入,來保障他將來在學習、成長的過程,沒有後顧之憂。

      我相信應該還有很多的辦法,但是這是我們社會集體的責任,我們來想一想我們怎麼樣讓我們的小孩可以在一個安心的環境裡成長,在一個沒有負擔的環境裡成長,長大了以後,可以作為這個社會上非常有用的人,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今天,我非常感謝劉昭惠董事長,PDG Music,舉辦了這個非常棒的音樂會。我也從剛才的演唱裡面的情感與精神,感受到我們對這個土地的一份感情,更重要的,我們對這個土地、下個世代,都有很深的一份責任感。

      明年,會是對台灣來說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的一年,改革,我們希望從明年就開始啟動。我希望有這個機會,可以為台灣的孩子盡一份力,讓他們長大之後,記得我們這一代人,也曾經幫助過他們思考未來,也曾經幫助他們完成理想與夢想。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支持,讓我來推動這些政策。讓我們下個世代有一個好的未來,一個好的希望,謝謝大家!